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中国古代的教师的基本情况,能大致了解当时的教师制度以及历史习俗。 关键词: 古代教育 教师 制度 老师 |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以萌芽于唐代、推行于五代、至宋而大盛的书院讲学为例,学校的教师,也就是书院的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多兼主讲人,大都为品学兼优且负有时望的长者,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液都是和他们的老师一样,大多具备高风亮节,能够影响地方风俗并感化当地百姓。 然而,在书院出现之前和之后,具备学校性质的教学机构还有私塾、公学和义塾三大类,在这些机构担任教学任务的人就应该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了。 像书院的主持人一样,无论在私塾、公学和义塾讲课的老师,都得具备广大的人缘和上好的口碑,人品欠佳、仇人太多的人无论有多高的文化也无法被公学和义塾甚或私塾聘用。 公学的出现,晚于私塾。私塾,最早也是因家庭、家族需要而自然诞生的。富裕殷实的家庭或家族,意识到了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就动用一部分家产或族资,购置教学用具,开辟教学场地,聘请当地或外地因多种原因在科举考试中失利闲居家中的落榜考生来作塾师。往往是一个家庭承办的私塾,一旦开学,只要是有好塾师任教,直系内亲外戚的子女甚或旁系亲戚的亲戚之子女,都会展转托情转来自己的子女,像巴金《家》中写到的高公馆的塾学一样。 公学,就是动用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支持开销的公办学堂。公学的实际掌权的负责人,大多就是当地的权势掌握者。 至于义学,系地方上的绅士或外地当官、经商发了财的好心人捐出一笔钱来,无偿在家乡办的学堂,所有当地穷人的孩子均可免费就读。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义塾”,不是富绅开办的,而是一个靠乞讨积攒钱财的武训开办的。 中国古代称呼教师为“师”,后来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就在“师”前面补加一个“老”字。旧时一般家庭的正房堂屋供奉祖先牌位的木制柜台上方的墙体正中,大多写五个字“天地君亲师”,足见当时社会对老师的敬重了。 塾师后来称为“老师”,他们的工资古时叫“脩金”,也别称“束脩”。这脩金,可以是现金现银,也可以是等值实物如粮食、肉类或布匹之类。不管是家庭或家族办的私塾,请来的老师都要管吃管住,除脩金之外,在端午节、中秋节和旧历的腊月底都要送礼品。 古时的老师,在大家庭中做塾师的还要协助主人做一些秘书之类的工作,如起草契约等。 也有老师自家在一个处所,多半是自己的住宅中,开办塾学的,这叫“师馆”。学生是各家各户招来的,老师在每年暑期的招生的时候贴一广告,广告的结尾多是“秋爽来学”。 后记:本文介绍中国古代的教师的基本情况,能大致了解当时的教师制度以及历史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