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事业已有9个年头,自然离不开“学习”。现代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群,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似乎停歇不下来,要不断充实自己,无论学生还是上班的成年人还是其他身份的人都在学习,只是学习目的不同罢了。
公司一直在学习《弟子规》,今天一个同事讲到“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里面就谈到了关于学习的目的,纵观历史,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了成为圣贤,所以越学越快乐,今天的大部分的人们似乎学习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哪怕评判孩子学习优秀都是以考分的高低为标准,为了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而追逐,最后自己把自己累个半死,还总觉得自己“命不好”,听到这里,顿时感觉概括的入目三分啊!今天我们来谈谈“学习”二字吧!
论语里面讲到“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一般来讲,“读书就是学习”,错了。学习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要是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的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个书就叫做学问,不看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